年在期盼的味道里

“過了臘八就是年”,吃過香噴噴的臘八飯,年的序幕被拉開。民俗文化、傳統美食,也隨著年的到來閃亮登場。
在我們家鄉延安黃陵,每年臘月就開始排練來年正月十五的秧歌會演,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使年味紅紅火火熱鬧非凡。社火、蹩鼓、旱船等傳統文化也在一年一度的匯演中得以傳承,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。美好的寄寓與祈望,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神圖騰。
行道樹邊工人師傅們正冒著嚴寒掛彩燈,一根根金、銀色的燈線纏繞樹干,各色彩燈點綴在樹冠之間,華燈初上,流光溢彩火樹銀花,讓年味變得濃烈、喜慶。書法愛好者“萬福進萬家”,把新春的美好祝福送到人民群眾心中,讓濃濃的年味,在墨香中暈染。
小時候,我們都期盼著過年。年味是五顏六色的窗花,是充滿喜慶祥和的年畫,是集市上琳瑯滿目的年貨,是長長的購置隊伍,是爸爸帶回的糖果、花炮等,是媽媽做的美味飯菜,是噼里啪啦夾雜著火藥的鞭炮味,是滿心期待的新衣服,是長輩的壓歲錢,是又長了一歲盼望自己長大的心情……我也在過年的日子幫媽媽大掃除、蒸花饃,年味在媽媽和爺爺的忙碌中變得熱氣騰騰。
一年又一年,我從老家走向父親單位子校讀書,再到上大學、工作、結婚、生子,過年的地點和方式也在不斷地變換……不管在哪過年,餐桌上熱氣騰騰的餃子味道沒有變,聚家團圓的年味沒有變,期盼美好生活的心境沒有變。吉祥的春聯、喜慶的福字、漂亮的剪紙、大紅的燈籠,喜慶的新年音樂,家人的歡聲笑語,是年味動人的節奏。
20世紀90年代,年味是老家窯洞里的炕桌,是祥和的農家小院,是和父母兄妹給爺爺拜年,是初一一大早爸爸哥哥和村里的叔伯兄弟們挨家給長輩磕頭拜年,是隨母親走親戚。孩子漸漸長大,年味是和婆婆弟妹有說有笑一塊包餃子、看春晚的溫馨場面,是給遠方親友打電話、發視頻拜年等。
年年歲歲花相似,歲歲年年人不同。年味在無聲無息地發生著變化,人們不再滿足吃好穿好,越來越注重過年的質量品質和精神享受。全家旅游,相親會友,年味在一個個紅包雨中,在云拜年中,在抖音、快手中,新的過年方式,映襯了生活的變化,反映了時代的變遷,彰顯了社會的進步。
“春到人間爭虎躍 喜傳域外慶龍飛”。如今的年味,除了父親奔波勞累的身影和喜樂開懷的笑臉,母親煎、炸、炒、燴手藝的匯集,蔥、姜、鹽、五香粉、味精、醬油的攪拌,燒滾的油鍋里跳舞翻騰的魚蝦,院子里震耳的鞭炮,兄弟姐妹歡聚一堂推杯換盞互相祝愿的話語里。還有為了保供,那些值守生產一線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的員工,單位為他們準備的餃子,味道鮮美的餃子,如一封無言的家書,讓年的味道跨越時空,更加醇香久遠。



官方微信